查看原文
其他

时隔多年我又创业了,这次做了一个茶品牌

刘飞 刘言飞语 2023-09-11

没错,我又创业了。在这个新的创业项目里,我还是产品经理。

废话少说,先看照片。


就是这盒原叶袋泡茶。

为什么选做茶,它又有什么特点呢?还是先从我对创业的理解聊起。

1 重新理解创业

最早创业大概在 7 年前,卷入了 O2O 的大潮,跟几个哥们做上门美甲,叫嘟嘟美甲。那次创业经历记忆犹新,是第一次参与「肉搏」和「泥腿子」的事情,跟过去在办公室里琢磨产品细节、用户体验全然不同。商业竞争里的很多决策复杂多倍,还面临对新市场新需求的摸索和尝试。

后来在去几家大厂前,都在自己攒团队创业或者加入别的创业团队,深刻体会到创业之艰辛。同时也隐隐有种感觉,说不上来。现在回想起来,可能就是对烧钱模式的不适应和不认同。

那时候的创业模式通常是:快速融资,烧钱做数据,拿着订单量等数据继续下一轮融资,反复循环。如果能被大厂并购或者上市,就算走出了循环;如果有哪轮的资金链断了,也就被迫终止了循环。

烧钱当然并非都是有问题的。模式正确,烧钱可以建立网络效应,而对于像打车、外卖这样的交易平台而言,规模就能直接落在体验上:司机多乘客多,双方的体验就越来越好。但这种模式在非双边平台上,或者在规模不等于体验的平台上,就未必奏效。很多品类的产品是需要持续打磨和迭代的,投资人往往不会给这么充足的时间。

给我很大触动的,还是身边很多更 indie 的朋友的例子,他们不是通过追求数据博取下一轮投资人青睐的循环来创业。典型的案例像多抓鱼的猫助(跟多抓鱼创始人猫助聊聊二手市场创业),或者小宇宙的 Kyth(播客最独特的那些东西应该被放大),或者有知有行的孟岩(跟孟岩聊聊投资和创业)。

这样的叙事有人会称作「小而美」,但我不太认同很多人对「小」天然地排斥和蔑视。他们并非没有做大的可能性,在小众领域的产品依然有破圈的机会,需要让子弹再飞一会(像 B 站多年前还只是个二次元鬼畜社区)。

2 重新理解产品

再说到产品。融资烧钱式的创业之所以在很多领域不太奏效了,就是因为资本的力量可以快速搭建起网络效应,在新要素基础上提供水、电、暖。然而基于水电暖,在每个领域还能有哪些创新,或者提供什么内容(广义上的内容,包括各种供给,商品,服务等等),有着更多的产品机会。

在大厂的工作,变成了在固化的蛋糕上雕花,其实并不能影响大局,产品的成就感也逐日减少,除非成功转了管理岗,我身边的产品经理朋友大都极度焦虑(聊聊裁员的一些观察思考)。这些在跟少楠聊播客的时候提到过(跟少楠聊聊 flomo 和对创业的新理解)。很多产品经理和运营朋友已经纷纷离开大厂,在寻找新的机会了,我的播客近期聊了很多这样的朋友,2022 年也会继续聊更多。我把他们起名叫「非大厂叙事」系列。

在许多市场里反复调研、跟很多朋友深度交流过后,我的目光放在了做消费品上。这是我体会了下来,最能让我觉得兴奋和找回做产品乐趣的事情。

在几年前,我对互联网思维能不能用在消费品上其实是存疑的,后来跟三顿半和躺岛等品牌的老板们私下聊过后,更是坚定了这个观点。

一方面,消费品牌很难依赖量化信息决策,比如试吃试喝,100 人已经算规模很大了。卖出去的商品,用户是怎么使用的,也很难追溯。所以很多时候更依赖决策者对用户需求的个人理解。许多消费品牌就是带着主理人浓厚气质的。(这点也可以参考《三五环》No.62 期里转行到消费品行业的产品经理图图的分享。)

另一方面,消费品的信息传递难度也要比互联网产品高。互联网产品的尝试成本很低,用户在手机上就能完成,几次试用就知道是否需要。理念和产品价值的传递都可以在试用过程中完成。消费品则不同,需要前期有大量的消费者触达和沟通的工作。

「一切用数据说话」和「用增长黑客解决产品问题」在消费品上是不适用的。这反而很让我兴奋。所谓古典的产品经理,很多时候是要判断那些数据之外的东西,有点像段永平说的伟大公司需要有「利润之上的追求」。比如长期价值的东西。我经常的例子是做司机的产品,一项产品措施,让司机不爽,短期内不会有数据波动,但司机可能某天突然就离开平台了。怨气是会积累的。再比如弹窗广告和小红点,来衡量曝光转化很简单,怎么衡量用户感受和对品牌的印象?后者也会让用户流失,但在数据上很难体现。

于是我决心创业,是用新的产品形态,来试着装下我旧的产品经验和理念。


3 把茶作为产品

说到为什么选茶作为产品,就要提到合伙人。这次我创业,合伙人是超哥,文化有限的主播之一,也是运动鞋品牌花椒星球的联创;另一位合伙人是乐克,优美茶的创始人。我们在一块聊播客和吃夜宵的时候,发觉对茶的体验几乎完全一致。

而且在调研过身边的不少朋友后,发现在 25-35 岁之间的朋友,对喝茶普遍存在着同样的产品需求。

1) 喝茶是体验最好的补水方式之一,逐渐变成了很多朋友的日常。

人到 25 岁之后,健康饮食变成了刚需,吃的油腻变少了,烟酒也逐渐减少。这从元气森林为代表的三零(零糖、零卡、零脂)饮料,还有轻食的流行也能看得出。

而包括代糖在内的含糖饮料,口味还是容易喝腻的。对我和超哥而言,一天一瓶可能就已经够够的了。

一个成年人每天的补水量应该在 1.5L-2.0L,如果按普通 400ml 马克杯算的话,就是 3-5 杯的量。用饮料补水太腻,喝白开水又太淡,微甜和微苦的茶就变得特别合适了。

我现在就是每天早上烧 1.5L 水,倒在保暖壶里,用 350ml 的玻璃杯泡一杯茶,喝完就加水,喝完就加水,差不多 1-2 份茶叶就足够了。

2)普遍对喝茶有一些心理成本,甚至历史文化负担。

一说到喝茶,尤其是喝好茶,很多人脑海可能就浮现出一个大茶盘,摆在上面有一堆工具。一些民企的老板办公室,都会有个茶桌,斟茶喝茶都很讲究。杭州有很多茶馆,也是要用分茶器,不同的茶种流程和器具也不同,倒茶的角度和节奏也要学习掌握才行。

那没有那些步骤和茶具,是不是就一定喝不到好茶?其实不一定。我们用普通的玻璃杯和马克杯泡茶,哪怕温度和比例跟标准建议稍微有些偏差,也不会有有多巨大的差别。或者换句话说:是否要花大量的成本来提升口味上的微妙差别,尤其是在我们日常的办公场景下。

而对比来说,差旅酒店里常见的那种单价一两块钱的碎茶包,又实在是难以下咽。可以这么打比方,白开水的口味可能是 10 分,碎茶包的体验可能是 30 分,茶馆的体验可能是 90 分。而我们大多数人需要的,结合喝茶的成本来说,可能是 80 多分正好。

3) 我们缺少能提供稳定品质茶叶的「买手」。

虽说大概知道喝茶的需求了,我们在买茶的时候,也不知道如何下手。跟身边日常喝茶的朋友沟通,大家伙的方式五花八门。也大都是经历和体验了很多店铺、尝试了很多渠道,最终确立了一个自己比较满意的。比如在杭州,有的朋友会直接去茶山上找茶农买。

茶叶的品牌其实已经不少了,但名牌茶叶的价格偏贵。很多茶品牌显然是为了送礼场景服务的,礼盒包装做得特别精美,包装之下的茶叶量有点残酷,不适合日常天天买来喝。

而不是自己去体验过的茶叶,很多小的品牌也不太敢尝试。茶叶的供应链非常复杂,水很深。做茶的朋友都知道,一般说是龙井的,可能是临安的;说是杭州的茶,可能是安徽的。谁都说不准。有的茶馆的朋友亲自去茶山采购,订好的仓库里的茶,茶农都可以连夜偷换掉。这些故事真是大开眼界,也让我们买茶特别谨慎。

除了价格是否合理外,茶的风味也跟很多因素有关系。茶是典型的农产品,受产地、季节、气候、茶园的种植水平等等影响都很大。有时虽说同个品种的茶,拿到的口味也会千差万别。这就让我们买茶更是棘手。

这就是我们找到很重要的用户需求点:茶叶买手。

我跟超哥就是天然的小白用户,懂得像我们这样喝茶的朋友的需求。而供应链层面,我们有已经在茶叶领域从业八九年的合伙人乐克。我做产品,超哥做品牌,乐克帮助实现我们的产品。就像典型的产品、运营和研发的三角关系。我们确立了要做的品牌:三五杯 SAWUBONA

(我自己做手模拍的效果好像还可以 ^_^)

4 三五杯 SAWUBONA 是什么?

正如前文所说,我们认知到的核心用户需求就是:让喝茶更轻松。在选茶上不费精力、在价格上不会担忧、在喝茶的过程中不会太麻烦。我们期望能做到这一点。就像我们暂定的 slogan—— 茶只是茶,不复杂。

为了达成这个目的,我们实现的产品上的主要特点是:

盒装的 30 袋各风味原叶茶。首先,市面上的茶包,大都为了泡得出味道多少还是会有碎茶,但碎茶会让风味有折损,必须用原叶茶才能保证风味;其次可以通过分袋装好,把「需要泡多少茶叶合适」的成本,以及「每次抓取都特不方便」的成本解决掉;透明茶包可以让内容物清晰可见,能看到卷曲和紧缩的茶叶在水中舒展开来,也是喝茶的重要体验;选择 30 袋,因为这差不多是半个多月到一个月左右的量。

主调都是清香淡雅的口味。「大师认可」或者有太多「历史故事」的茶叶对我们茶客而言意义不大。对于新茶客而言,能够先适应清香淡雅的口味是更刚需的。我们有点儿意外地找到了口味没那么重的乌龙茶和普洱,能尝到风味,但不会有老茶客才喝得惯的苦涩。日常的喝茶,交替喝这几款茶,从我们团队几个人比较独断的体验看,是挺符合我们的预期的。算是「把自己作为方法」了吧。

对绳子和标签做减法。作为差旅人群对带绳签的袋泡茶肯定很熟悉了。常见的用法是用绳子在水里甩两下,泡出味道,立马丢掉。这种喝法既很麻烦(不知多少次绳子和标签不小心甩进水里了),而且不够优雅。据我们做的量化统计,至少有 70% 以上喝袋泡茶的朋友是从来不用绳的。这让我们有了去除绳签的信心。

「不限泡法」和「久泡不涩」。许多茶包或者茶叶的包装会有冲泡指南,对于马克杯人群来说,会产生「我这泡茶是不是水温太热/放的水太少导致没有到最佳效果」的压力。这压力应该由产品解决,不应该转嫁给用户。另外对于很多办公室人群来说,茶包一个不注意就会放久,茶水已经苦涩到难以入口,茶包能一直放在水里就变得更刚需。于是我们经过实验得到的茶包,能够「不限泡法」和「久泡不涩」,在一定范围内都可以稳定输出。

这就是三五杯 SAWUBONA 的第一个公测版本。试图解决的问题和功能的特性。喝茶的问题当然还有更多,值得持续投入解决,这是我们做三五杯 SAWUBONA 的共识。

在这个版本正式发布前,我们找了一些朋友内测,得到了不少共鸣和反馈。尤其是对于绳子和标签的减法。







最后可以聊聊名字。我对产品的新认知,也融合进了我们的品牌理念。

「三五」这个词本就代表着随意,轻松。我跟超哥开玩笑说,它随意到甚至可以成为喝茶的使用指南。比如,一份茶叶,既可以三泡,也可以五泡;而一天喝三杯到五杯茶,正好是成年人的补水量。

另外,瑞典语里有一个词 FIKA,表面指的是花一段时间喝点东西,背后则代表了一种生活理念:再忙也要留出给自己灵魂充电的时间。喝茶的这三五分钟,闻着茶香置身山林,也可以成为我们每天给心灵放风的仪式感。

发音相似的英文名字,源于南非的祖鲁语 sawubona,它的意思是「Hello」,就像 Apple 的产品和发布会的欢迎语一样简单舒适。

这个词还有一个很酷的意思,它的字面含义是「我看到你了,你在这里」。因果关系很有趣味,不是因你在所以我看见,而是因我看见,所以你在。颇像是王阳明的「汝未看此花时,此花与汝同归于寂。汝来看此花时,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。」

SAWUBONA 代表这样一种生活理念:我们所见的东西,因我们而存在。我们要找回我们的主体性,找到我们自己舒适的方式,让喝茶乃至生活这件事变成自己的享受。不要背负太多心理包袱。Don't hold on to beliefs, hold on to yourself.


就说到这里吧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扫码(需要保存图片在淘宝扫码),或淘宝直接搜索「三五杯茶」。客服回复「简单喝茶」买套装可免费得一个杯子,希望你会喜欢。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